137所高校入选“双一流”
——王俊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9月21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三所非“985”高校入选“双一流”
一流大学建设的42所高校分A、B两类,A类有36所,B类有6所。北京共有8所高校入选A类名单,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此外,上海地区也有复旦大学等4所高校入选A类名单。
B类6所高校为: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与此前39所“985高校”相比,新疆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三所非“985”高校跻身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有95所。
与“985”、“211”高校有何不同?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介绍,“双一流”建设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211工程’‘985工程’将作为基础,发挥‘双一流’建设对区域、行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为何“双一流”中一流大学建设分A、B两类?教育部表示,这样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如何选出“双一流”?
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在近3000所学校中,这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怎么进入专家委员会的“慧眼”?
“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遴选认定过程分四步:
第一步,组建“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具体承担遴选认定和审核建设方案的有关工作。
第二步,依托专家委员会,以学科为基础,确定遴选认定标准,遴选产生13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随之对应产生了拟建设学科。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基础上,综合评价论证提出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
第三步,确定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拟建设高校编制论证建设方案,经所属省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三部委。
第四步,三部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
此次认定遴选依托第三方评价。确保认定遴选不与各类头衔的人才数量、各类基地平台条件等挂钩,纠正高校数人头、拼硬件、铺摊子等恶性竞争、短期行为。
入选名单就“一劳永逸”了吗?
教育部表示,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
“双一流”建设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刘海峰表示,“双一流”相较于之前的“985”、“211”来说,最大的突破就是打破终身制。“双一流”是滚动建设,5年一周期,过了一个周期,取得成效,才能进入下一个周期,如果达不到成效,会予以调整。
【《新京报》9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