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在大学中的作用
高校在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对全社会起着导向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高校作为人才汇聚之所,理应成为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示范区。通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个体,来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和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作为高校文化建设来说,重点是高校图书馆,因为高校图书馆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高校图书馆的产生是人类传承文化的需要
图书文献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类传承文化的需要。从图书文献需要在人群中的分布上看,人们需要图书文献资料,与他在人群中担当的角色直接相关。人们需要图书文献信息的主要目的,无非是为了教育、自我教育或者应用于生产实践。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师生都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生产实践需要的信息的主体,是技能信息、技巧信息和实践对象的实时信息,并且,这些信息的需要都有实时性,这就是所谓的图书情报。高校是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校图书馆对文化的创新起到了一种基础性的作用。从古代的藏书楼到现代的高校图书馆,不论是古典历史文献和当代科技文献的收藏,都毫无例外地扮演了传承人类文化的角色,并且是一种综合经济、文化实力的体现。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总藏书量在1300万册和1000万册以上,分列全球大学图书馆的第一、二位。北大图书馆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继承自国子监藏书阁,京师大学堂藏书馆,正式成立于1902年,比中国最大的国家图书馆都要早9年成立) ,是亚洲最大的高校图书馆,北大是中国高校图书馆藏书最多的大学(629万册),曾经作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从中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来看,可以认为,高校图书馆的产生,满足了人类传承文化的需要,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
2、高校图书馆保存和传播了人类的文化成果
保存和整理人类的文化成果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保存和整理人类的文化成果”是最早的一种图书馆职业信念。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的创新要求很低,信息生产比较分散,图书文献获得不容易,这使得作为图书文献聚集地的藏书楼,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认识图书文献,总结图书文献的内容。所以,很多藏书家都情不自禁地做起了版本校对、编写目录摘要的工作。这种工作从长远来看,在保存和传播人类的文化成果中起到了主要作用。随着印刷技术的改良和普及,图书文献的获得变得容易起来,同时,社会的创新需要越来越强,对信息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之下,各种原来“闭门谢客”的“藏书楼”开始通过各种带有附加条件的方式向社会开放。比如高校图书馆图书出租、会员制,须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者由有社会地位的人介绍才能成为读者等等,如马克思得以利用大不列颠博物馆进行《资本论》的研究,也是经人介绍的。近代的“公共图书馆运动”提出的“向所有人开放”的口号无疑成为了近代高校图书馆最具有号召力的旗帜,它以领先于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为近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展开了一幅壮丽的画卷。第一次在社会上彻底的实践着“教育机会人人平等”的理念,开辟了属于高校图书馆独有的实践领域。从此开始了图书馆“服务读者,关怀社会”的精神之旅。
3、高校图书馆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为所有人服务”,体现了高校图书馆对人的关怀的彻底性,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从单纯的柜台借阅走向全面服务的标志。进入20世纪之后,这一理念开始被高校图书馆接受,包括馆际互借,向社会开放等,这是图书馆事业欣欣向荣的时代。在更深的层次上,“为所有人服务”理念所表现的是知识创新的平等性:并不是容易获得知识资源的人就一定能够创新知识。对于人类的知识体系来说,只有让更多的人拥有掌握知识的机会,才能够保证人类知识的持续不断增殖。对于每个社会人来说,他们进行知识创新的可能性都是相同的。表明在指导高校图书馆实践方面,人文精神确实具有独立作用的领域。高等教育要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大学生思想敏捷、想象丰富、富于创造精神,对社会文化信息反应迅速,在他们身上蕴含着很大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信息获取能力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想产生出有价值的新信息,而为了确保头脑所产生出来的信息是有价值的、新颖的,就必须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把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教给学生利用外界已有的物质条件和科技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欲望,活跃学生的创造思想。学生是图书馆文化的享受者、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特长在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发现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实现高尚人格的升华。从而开拓思路,发现问题、深入研究、获得知识的创新。
4、高校图书馆文化的特征
高校图书馆文化是信息荟萃的知识殿堂,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因此,是一种不断对外部文化进行分析、选择、吸收,进而衍生出新兴社会潜流的文化体系,具有超前性,能对社会文化产生先导作用。由于现代信息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网络具有开放、快捷、生动等鲜明特征,因此,网络成为多种文化相互激荡、交流和渗透的场所,成为各种信息大潮奔涌的阵地,社会各种文化在时空上的距离大大缩短。多重文化的汇集与学生求知的热望相碰撞,决定了图书馆文化必然是多元化的。图书馆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不是通过灌输制度、纪律等外部强制力来完成,而是通过它所创造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文化载体,于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引起个体的共鸣,进而形成一种自觉、内在的驱动力,有意无意地融入图书馆文化之中。图书馆文化既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又是学校教学实践的补充。学生在图书馆文化中,通过自己组织各项活动,增长了才于,丰富了实践经验,为知识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创造了机会。
5、高校图书馆文化能全面营造育人氛围
高校图书馆文化是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对学生具有导向、教育、凝聚、激励等功能,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它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学生成长发展过程。图书馆文化是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特定场所,图书馆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也更全面。从文化角度看,图书馆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文化传播和影响再到文化继承和创造的循环过程,是由一个客观文化价值到个体主观精神再到客观文化的转换过程,是一个以文化传播为媒介对人格形成和完善的锻炼过程,是一个把外在于人的文化财富内化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陶冶过程。广大学生是图书馆文化的享受者,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养成健康、向上的学生素质所起的作用比直接的教育指导更大和更有效。图书馆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开放,不吸收最新信息,不学习中外先进文化,图书馆文化就如一潭死水,难以清澈迷人,难以获得丰富养料,难以走向现代化,也难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素质的形成并不完全像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形成那样主要地来自课堂的教育,它的形成具有更大的自我选择性,高尚的图书馆文化是一种强大的潜在教育力,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接受。大学生通过有目的地阅读优秀书刊,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