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全景在线 加入收藏

办学特色
课程建设
特色学科
课程管理
 
课程建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课程建设

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标准
    为全面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逐步形成一批教学水平高、有学院特色的优质课程和标准课程,使其在教学基本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起辐射和示范作用,特制定本课程建设标准。
    一、精品课程建设标准
    1.课程目标。课程必须具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符合学院办学定位与特色,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明确,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清晰;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
    2.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职业标准的要求,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得到充分反映;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50%以上(文科类课程不低于30%)。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微课、慕课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产品、项目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建立精品课程网页,将精品课程的教材、教师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授课录像、网络课件、在线测试等相关教学资料在校园网上公布,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
    4.师资队伍。形成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课程团队,其中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5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70%以上,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职业资格;课程团队教师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45岁以下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的比例不低于35%;主讲教师应为“双师型”、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在职教师,教学能力强,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对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有较深入的认识;课程负责人除具备主讲教师条件外,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课程团队中有现场专家;制订并实施教师培训计划。
    5.课程研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开展了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有院级以上的课题,有教研成果在学院内推广并取得较好效果;开展了应用技术推广、咨询和服务,并在当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程的相关专业领域开展了应用技术研究或产品开发等工作,有纵横向课题。近三年中承担1项以上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或获得1项以上省级教学成果奖;参加教学科研课题的教师≥80%;人均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篇以上。
    6.课程资源。拥有校本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教师教学指导书和学生学习指导书等,建成集纸质与电子、静态与动态的图书和网络资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实验实习实训、教学指导和学习评价方案、教学辅助资料等要素;选用国家级或省级规划教材、高水平协编教材或学校特色教材;校内实验实训室的设施设备技术含量高,有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项目达标率和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100%,价值达标率80%以上,完好率90%以上;建立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校外实践基地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7.课程考核。建立了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论文、制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各种评价有明确的比例分配;实现教考分离,建立了试卷库、试题库,并能在使用中不断完善;试卷分析结果中,试题的难易度合理、区分度高、可信度高、成绩呈正态分布,及格率在85%以上;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平均分>90分,且没有教师工作考核等级为C级、D级的教师。
    8.课程效果。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能掌握85%以上的知识点,完全掌握核心知识点;100%掌握课程中包涵的技能,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能制作作品;能理解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理解本门课程所要求的职业素质,具有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能够合作完成工作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进行探究式、创新性学习。
    二、重点课程建设标准
    1.课程目标。课程必须具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符合学院办学定位与特色,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明确,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清晰;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
    2.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符合各层次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把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及时吸纳到教学内容中;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模块,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50%以上(文科类课程不低于30%)。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产品、项目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4.师资队伍。形成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课程团队,其中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4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职业资格;课程团队教师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45岁以下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的比例不低于25%;主讲教师应为“双师型”、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在职教师,教学能力强,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对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有较深入的认识;课程负责人除具备主讲教师条件外,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在国内本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制订并实施教师培训计划。
    5.课程研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开展了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有院级以上的课题,有教研成果在学院内推广并取得较好效果;开展了应用技术推广、咨询和服务,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程的相关专业领域开展了应用技术研究或产品开发等工作,有纵横向课题。参加教学科研课题的教师≥60%;人均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篇以上。
    6.课程资源。任课教师担任省级规划教材或有4所以上院校参编的协编教材和学校特色教材副主编以上职务;选用国家级或省级规划教材、高水平协编教材或学校特色教材;拥有实验实训指导书、教师教学指导书和学生学习指导书等,制定了各层次的教学大纲;有规范化、个性化、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案;有先进的教学辅助资料(声像资料、CAI课件、课外阅读书等);有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的校内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100%,完好率80%以上;建立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校外实践基地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7.课程考核。建立了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论文、作品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各种评价有明确的比例分配;实现教考分离,建立了试卷库、试题库,并能在使用中不断完善;试卷分析结果中,试题的难易度合理、区分度高、可信度高、成绩呈正态分布,及格率在85%以上;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平均分>80分,且没有教师工作考核等级为C级、D级的教师。
    8.课程效果。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能掌握80%以上的知识点,基本掌握核心知识点;90%掌握课程中包涵的技能,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能制作作品;能理解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理解本门课程所要求的职业素质,具有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能够合作完成工作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进行探究式、创新性学习。
    三、一般课程建设标准
    1.课程目标。课程必须具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符合学院办学定位与特色,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明确,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清晰;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
    2.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符合各层次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把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及时吸纳到教学内容中;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模块,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30%以上(文科类课程不低于20%)。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4.师资队伍。形成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课程团队,其中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35%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50%以上,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职业资格;课程团队教师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45岁以下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的比例不低于15%;主讲教师具有中级职称,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制订并实施教师培训计划。
    5.课程研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开展了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创新,参加教学科研课题的教师≥50%;人均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篇以上。
    6.课程资源。任课教师担任省级规划教材或院校协编教材和学校特色教材的参编工作;选用国家级或省级规划教材、高水平协编教材或学校特色教材;拥有实验实训指导书、教师教学指导书和学生学习指导书等,制定了各层次的教学大纲;有规范化、高质量的教案;有先进的教学辅助资料(声像资料、CAI课件、课外阅读书等);有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的校内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管理规范,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100%。
    7.课程考核。实现了教考分离,建立了试题库,并能在使用中不断完善;试卷分析结果中,试题的难易度合理、区分度高、可信度高、成绩呈正态分布,及格率在80%以上。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平均分>75分,且没有教师工作考核等级为D级的教师。
    8.课程效果。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能掌握75%以上的知识点,基本掌握核心知识点;80%掌握课程中包涵的技能,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能制作作品;能理解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理解本门课程所要求的职业素质,具有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能够合作完成工作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进行探究式、创新性学习。


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日


上一篇: 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教研教改项目中期检查表

下一篇: 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建设质量评估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 吉林省教育厅网 |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 吉林单招网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 中国民办学校网 | 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Jilin City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学院地址:长春市宽城区凯旋北路7666号 新光复路市场北3公里[130114] 吉ICP备12003744号-1
招生热线:0431-82633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