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估要素
|
评估标准
|
A级
|
C级
|
师资队伍30分
|
课程负责人3分
|
课程负责人素质﹡(3分)
|
课程负责人师德好,学术造诣深,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
|
课程负责人师德较好,教学能力较强,有一定教学经验。
|
师资队伍整体结构17分
|
主讲教师(3分)
|
“双师型”、副高以上职称,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
|
中级以上职称,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
|
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3分)
|
≥35%
|
≥15%
|
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师比例﹡(3分)
|
≥50%
|
≥30%
|
专业课“双师型”教师比例(3分)
|
≥70%
|
≥50%
|
专业课现场专家数比例(3分)
|
≥20%
|
≥10%
|
专业课实训指导教师(2分)
|
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职业资格。
|
有专业技术职务,或有职业资格
|
教研科研水平10分
|
科研立项和成果(4分)△
|
负责省(部)级以上科研、教改立项项目1项;人均年公开发表教研、科研论文1篇;参加科研教师比例≥80%。
|
人均年公开发表教研、科研论文1篇;参加教学科研课题的教师≥50%。
|
学术活动情况(2分)△
|
校内定期开展学术活动,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教师年开展学术活动≥8次。
|
不定期开展学术活动,能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教师年开展学术活动≥2次。
|
教研活动情况﹡
(4分)
|
教研活动有制度、有记录、有效果、有总结;每学期活动≥10次。
|
教研活动有制度,有记录、有成效、有总结;每学期活动≥10次。
|
教学条件20分
|
教学文件和教材建设9分
|
教学文件﹡
(4分)△
|
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完备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总结及教辅资料,反映进一步要求及教改经验,执行严格。
|
有基本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总结及教辅资料,能执行。
|
教材建设﹡
(5分)△
|
使用近3年出版的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有符合大纲要求的高质量的自编特色教材,有高质量的讲义和教学参考书。
|
使用近3年出版的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有适用的讲义和教学参考书。
|
教学实训条件及网络教学环境11分
|
实验实训设备(资料)状况及水平﹡
(5分)
|
有符合基本实验实训要求的全部设备,状态完好,使用率高,资料内容和数量充足,满足教学要求;项目达标率和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100%,大纲规定的实践环节落实好,质量高。
|
实验实训设备完整,状态较好,使用率较高,资料内容和数量较充足,基本满足教学要求;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100%,大纲规定的实践环节基本落实。
|
实验实训讲义
和指导书
(4分)
|
有完整、系统、能反映培养学生能力的自编实验实训讲义和指导书(实践活动指导材料)。
|
有完整的实验实训讲义和指导书(实践活动指导材料)。
|
网络教学环境
(2分)
|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并能经常更新;运行机制良好,教学资源共享;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有一定的基础,有更新要求;运行机制较好,教学资源有共享的项目;在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教学内容与方法25分
|
课程内容16分
|
理论课程内容设计﹡(8分)
|
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了教学内容遴选机制;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科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构建了以职业岗位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与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
|
课程内容基本体现职业标准的要求,对教学内容遴选要求;教学内容较新,信息量较大,有一定的更新率;初步建立以职业岗位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注意与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
|
实践教学内容设计﹡(8分)
|
课程内容技术性、综合性的关系处理得当,设计出的各类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50%以上,(文科类课程不低于30%);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
|
课程内容技术性、综合性的关系处理一般,各类实践活动一般能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30%以上,(文科类课程不低于20%);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一定成效。
|
教学方法与手段9分
|
教学方法
(5分)
|
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
能运用几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
教学手段
(4分)
|
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
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一定的起色。
|
教学效果25分
|
主要教学环节质量12分
|
辅导课
(2分)△
|
有合理比例的启发式讨论,坚持为学生作课后辅导。
|
有一定比例的讨论、辅导。
|
作业情况
(4分)△
|
绝大多数教师能认真批改作业,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实践活动报告)质量高;作业情况记录完整,批改量≥70%。
|
多数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有作业情况记录,批改量≥40%。
|
考试情况﹡
(4分)△
|
坚持教考分离,建立了较完备的试题、试卷库;试题质量高、重复率低,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成绩呈正态分布,及格率>85%;积极探索考试内容、方法改革。
|
基本做到教考分离;试题质量较高、重复率较低,基本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成绩合理。
|
课外教学指导
(2分)
|
开出相关课程系列讲座,组织、指导学生课外学术讲座和科技社会活动,有较好的成果或书面报告。
|
能开出相关课程讲座,有成效。
|
授课情况8分
|
授课质量﹡
(6分)
|
按教学大纲完成全部教学要求;7教师讲课有启发性,有深度,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优秀学生有钻研余地;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平均分>90分。
|
按教学大纲完成基本教学要求;多数教师能认真授课,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平均分>75分。
|
教学态度与教学育人﹡
(2分)
|
备课认真、充分、规范,工作负责,为人师表;绝大多数教师能了解掌握学生情况,严格要求并主动开展教育工作,效果明显。
|
认真执行学校教学规范,作好本职工作;对学生要求严格,注意教书育人。
|
综合评价5分
|
课程效果
(5分)
|
多数学生能掌握85%以上的知识点,完全掌握核心知识点及课程中包含的技能,能进行探究式、创新性学习。
|
多数学生能基本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及课程中包含的技能。
|